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篇一
在一場人們屏息等待的鋼琴演奏會上,女鋼琴家悄然出場。人們驚訝于她衣著樸素時,她說:“人,要隱于音樂背后?!钡拇_,在很多時候,許多人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有些人選擇崇尚樸實無華的內心,這種信念是多么令人折服啊!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算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了吧,“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背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沉重的嘆息?!蹦阏f王圓篆是壞人,也不全是,畢竟他讓那些經文躲避了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但你說他是好人?也不是,畢竟他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結晶讓那可憎的外國人給奪了去!
“莫高窟”,一個多么神奇而高深的地方!千百年來,他沉默著,像一棵樹,一座山,因為他知道未來,人們會撥開歷史的睫毛,透過深沉的瞳孔,來還他一個公正而客觀的判斷。
你看啊,“他們突然變得像個孩子,一路撒野下來,到這里卻睜大眼睛,希望獲得宗教裁判和時間裁判”。多少赳赳武將、權謀強人止下腳步,呆呆的望著沉默了許多的莫高窟,他們一定想:莫高窟為什么沉默呢?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女鋼琴家的魅力在于演奏技藝的高超,與音樂融為一體。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有所作為,從而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篇二
小時候便很喜歡旅游,喜歡外面的新鮮事物,也喜歡美麗的景色,但喜歡的僅僅是這些,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無論是風景名勝還是歷史遺跡只要下車看一看,順便留個影就好,從沒想過這些景點背后隱藏的故事,直到最近無意間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感嘆于他對于每一次旅途背后文化的挖掘和獨特的感受。
是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塵封許久的書架上無意間尋見這本書的,也是在那樣一個無人的夜晚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走遍中國的苦旅。第一站是余秋雨先生走出的那個被解凍的小鄉(xiāng)村,那個有著許多牌坊的小鄉(xiāng)村,在那里我認識了德高望重的牌坊石匠潘木工,他為許多自殺的女子立過牌坊,但每次的造過的墓中總是空空如也,后來鄉(xiāng)里的尼姑庵又突然多了許多美麗的女教師,教出許多女學生。“她們像是一批降落人間的天仙,有云有霧?!笔欠穹饨ǖ幕橐鲎尭赣H也無法忍受,是否消失的少女就是那群美麗的女教師,也許這會是那個漸漸解凍的鄉(xiāng)村中唯一的冰封。
走過鄉(xiāng)村,走到兩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一位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掛在墻上的畫像,也沒有成為書中的歷史。走過江河,走到敦煌鳴沙山的斷崖,一個個用時代的開鑿洞穴中,古老的壁畫記述了佛教的發(fā)展,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的菩薩,到瀟灑的名士,到美麗的飛天,又到唐代豐腴的女子,不同的民族的交融在這里體現。細細端詳這墻壁上的人墻前的雕塑,朦朧中仿佛一切又都活了過來,行走的僧人,工作的畫工,一代一代,延綿至今。
行至沙漠深處,偶遇一縷清泉,一條流淌千年的泉水,一間簡陋的屋子,一位滄桑的老尼,遠離了喧囂急躁,在沙漠最寧靜的地方,聽風沙呼嘯,飲明凈清泉,不食煙火的生活一樣可以如此風韻。
隨意翻動書頁,隨意行走,走過千山萬水,沒有過多的修飾,余秋雨用最樸素的文字寫下苦旅中每一處景致,用最睿智的心靈發(fā)掘出每一段隱藏的文化。一字一字,一步一步,靜下心來慢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文化之旅,余秋雨走過的每一處土地都有一段隱藏的歷史,有凄慘的是故,有不堪回首的經歷,有榮耀亦有恥辱,歷史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吸取教訓,讓隱藏的文化精神浮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許我們真的應該去中國廣闊的地上走走,不僅僅滿足于一飽眼足,而是循著歷史的腳印,探尋文化,尋找精神的源泉。一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后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行走吧,行走在土地上,行走在歷史中,拋棄一切憂傷于疑慮,沿著苦旅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篇三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驚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瀟灑,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勢,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雪中,作者尋陽關,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靜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篇四
漂泊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中也是堪稱經典?;拿4竽?,一個古老的意象,記載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恥辱與無奈。當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藝術家與信徒膜拜的圣地??墒钦l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卑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
當看到王道士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
當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余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著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在唱著最后的挽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談起這些人和事都會使我們感到心口隱隱的痛,我們恨王道士那個歷史的罪人。然而,將所有的罪責全都讓這個無知的軀體承擔,也過于沉重。即使當初沒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會出現,悲劇依然會要發(fā)生,畢竟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悲劇。
通過《道士塔》,通過那蒼涼深邃的筆觸,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的榮辱與淪落。太多的眼淚已被戈壁的風吹干,然而那份美不會改變,縱使它曾經被無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說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煙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態(tài)同樣使人可嘆。
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江南,一切的氛圍,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賜予的,更多的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營造出來的。雖然我不曾去過,但是書中描繪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我一種回家般的寧靜。
歷史對蘇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發(fā)蘇州》中,為這個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鳴不平。沒有金陵的王氣,沒有森然的殿闕,沒有沙啞的軍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橋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彈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蘇州,也有石破天驚的一天,也有奮起反抗的一天。面對明朝腐敗的統(tǒng)治,蘇州人一改往日的溫婉,也如易水壯士般踏著血泊反抗,悲壯、義無反顧,令世人震驚錯愕。然而當浩劫過去,蘇州人依舊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橋依舊精致,桃花依舊鮮艷。隱者式的文化影響著這里的人,恬淡閑適是他們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卻他們還有那副錚錚鐵骨。深深庭院中,虛掩著千年的滄桑歷史。
文化苦旅讀后感200字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篇五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本文地址:http://www.zhuhaihb.com/zuowen/192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