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九九精品动态图_青青青国产依人在在线观看高_在线120秒观看视频日本大片_国产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 <dfn id="xv8h3"></dfn>
    <address id="xv8h3"></address>
  • <address id="xv8h3"><var id="xv8h3"></var></address>

      最新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5篇(匯總)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10:22:37
      最新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5篇(匯總)
      時間:2023-04-03 10:22:37     小編:zdfb

      做任何工作都應改有個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什么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計劃書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篇一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態(tài)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tài)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jù)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jié)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huán)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huán)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tài)體統(tǒng)的良性發(fā)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tài)系統(tǒng)惡性發(fā)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性規(guī)律

      b、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xiàn)對地球的“_”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jù)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shù)卣鸢l(fā)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xù)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xù)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xù)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xù)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xù)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jù)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tài)嗎?)

      7、根據(jù)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煞譃樯系蒯:拖碌蒯#睾丝煞譃橥夂撕蛢群说南嚓P知識和數(shù)據(jù),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xù)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最后可根據(jù)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_,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_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_,激發(fā)學__。

      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jù)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范圍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舉例說明為什么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于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_,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shù):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fā)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后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提取、分析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探究精神。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shù)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極四周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北極四周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guī)律:1)空間變化規(guī)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guī)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jié),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jié);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jié),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jié);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jié).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tǒng)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jié)、節(jié)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shù)據(jù):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篇三

      第一節(jié)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jié)內容較為系統(tǒng)、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yè)區(qū)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qū)位的概念以及農業(yè)不同區(qū)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yè)生產特點方面的區(qū)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yè)的區(qū)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qū)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yè)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qū)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qū)的地理區(qū)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_帶沿海地區(qū)農業(yè)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qū)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yè)區(qū)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yè)區(qū)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qū)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yè)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yè)區(qū)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qū)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yè)生產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yè)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yè)區(qū)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qū)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yè)區(qū)位差異,學會進行區(qū)域比較。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篇四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huán)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xiàn)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tài)?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yǎng)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yǎng)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計劃篇五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yè)發(fā)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yè)與城市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工業(yè)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yè)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1、日本的農業(yè)和工業(yè)發(fā)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_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學_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_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jié)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jù)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jù)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huán)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xù)看圖,看河流的數(shù)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qū))

      二、農業(yè)(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學_,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yè)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yè)生產技術,工業(yè)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_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yè):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fā)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yè)發(fā)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yǎng)殖發(fā)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yè)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yè)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jù)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yè)發(fā)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yè)區(qū)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yè)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yè)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fā)展工業(yè)的優(yōu)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yōu)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yè)分布區(qū)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qū)多優(yōu)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yè)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fā)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yè)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yè)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yè)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shù)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1)隨著生活環(huán)境、飲食和營養(yǎng)狀況改善與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qū),所以人口和工業(yè)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qū)。

      【本文地址:http://www.zhuhaihb.com/zuowen/217537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