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覽朱自清故居作文不少于字 參觀朱自清故居篇一
郭老故居的兩進門樓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頂、彩色雕梁門楣、紅色油漆大門,十分古樸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類型,在外院一進大門處,有一塊宣傳欄,上面刊載的是郭老故居簡介。
在內院大門右邊,豎立著郭老的坐姿銅像,銅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邊擺放著一張石桌,兩張石凳,很簡單的樣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靜佇于銅像前的我,想象著郭老在辦公閑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談論琴棋書畫、詩詞文章,似乎那笑聲就在耳邊回響,一時有點不知身居何處了。在石桌旁的墻邊,一對石獅子也靜靜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衛(wèi)在自己的防衛(wèi)線上———平常虎踞龍盤總是在大門兩邊,著實令人費解?;蛟S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現(xiàn)。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門,動輒“請神”“請獅”鎮(zhèn)宅,倒有些大無畏的風范!
在內院大門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修了一條不大的石條臺階可以通行。我興沖沖地跑上去,卻發(fā)現(xiàn)沒有想象中可以“盡收眼底”的景色,只是一座矮矮的、簡簡單單的小山包,不知道這是不是郭老鍛煉腿腳的地方。假山前邊豎立著一堵墻,上面寫著一首詩:百花齊放百鳥鳴,重在推陳常出新,看罷牡丹看秋菊,四時佳景永如春。也許,在郭老的眼中,這個簡簡單單的山包上也有著 “永如春”的佳景。
一進內院大門,就是天井,天井里種著兩株海棠樹,枝繁葉茂,結了滿樹的海棠果。而在東南西北屋里,郭老的日常用品還是按照他生前使用時的狀態(tài)擺放,十分簡單樸素,床上用品簡陋,真不能相信這就是大文豪的家居,尤其是床邊擺放著的那雙老頭布鞋,那么平常,那么普通,和北京任何一個市民平時穿著沒兩樣!家里除了公家的物品之外,真正屬于郭老個人物品的大概就是那些文房四寶!也只有從這些“四寶”的身上,才可以略微體現(xiàn)出一絲絲的“奢侈”。
參觀的過程里,朋友有幸請來郭老的小女兒為我們講解當年郭老的生活,我們一起稱之為郭大姐。郭大姐沒有絲毫的架子,樸素的著裝、平易近人而又不失熱情的講解,令我感慨良多。
一個人是否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敬仰,不在其華麗的衣著,不在其奢侈的生活,更不在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在于其個人修為、造詣,及其對生活所持有的平和心態(tài)上!
游覽朱自清故居作文不少于字 參觀朱自清故居篇二
北京的冬季,寒冷,但又見灰色的穹廬之上,送下遙遙的天雪,出門東向望,一片銀裝素裹。動手裹了裹大衣,盡管依舊很冷,但我不舍得在如此美麗的帝都中,獨自一人窩在家中。于是,我與同學相邀去京西城的不失古老的名人故居游玩。
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前海西街,看著這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靜心齋的一所名人故居,我不禁覺著這故居的地理位置真好,若不是地圖中有這故居的標識,我還真不知道在這鬧市中的幽靜小巷里坐落著一所名人故居。抬眼再望,一個題著“郭沫若故居”金字黑質的牌匾映入眼底,我知道了,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買好了門票,我們就進了故居。繞過披著雪、挺立在寒風中的翠松,來到了真正的大門前,但見,灰瓦高尖瓴,朱門抹金漆,一派京城舊宅的模樣。踏過門檻,從右邊起順著回廊參觀著四合院里的陳列室——有郭沫若先生的客廳、辦公室、臥室、夫人于立群的寫字間,這些廳房都保持著主人在世時所有的景象,真實的像假的一樣。而就在這里,郭沫若先生完成了關于《蘭亭序》真?zhèn)蔚恼撧q,以及著作《李白與杜甫》、我最感興趣的《出土文物二三事》,還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東風第一枝》和最后的一部譯作《英詩譯稿》。除了這些陳列室以外,還有一些展覽室,里面展覽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以圖片文字結合的`方式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更有與他共同研究歷史、古文字的同事好友的介紹。
許是看的累了,我便先不看中心宅院后面的陳列室,我在回廊里找了處不怎么貼近雪的位置,把圍巾鋪在椅子上就坐下了??粗€在下的雪,我不禁想象了起來,我把在陳列室看到的郭沫若先生與他夫人及孩子的合影原封不動復制在這飄雪的庭院里,我仿佛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在院中里樹旁沉思的身影,我又放若聽到了郭沫若先生同家人站好了后按下快門的聲音??????就這樣,我伴著飄雪,以一種想象的形式,看完了郭沫若先生人生最后十五年。
這十五年很短,短到如白駒過隙、彈指揮手,它讓我用了不到醅一壺綠蟻的時間就想象完了。這十五年很長,長到曠日經(jīng)年、年深日久,它足夠讓諸多部佳作形成與問世。在這十五年之中,郭沫若先生同這宅子變老,可時間讓他逝去,卻讓這宅子留到了今日。
剎那間回神,再探院中,才見瓦頭云雪蓋,已驚院中雪如塵。起身,穿過回廊,我來繼續(xù)參觀下面的展室。下面的展室里,大大與先前參觀的展室的不同的內容,把我的注意力匯成一組線,直直射向我最為感興趣的那一部分。
不過,當我看到文章摘錄里的幾句話時,我小小的失望頓時一掃而空了。
“研究歷史和研究任何學問一樣,是不允許輕率從事的。”從這里我看出了郭沫若先生對歷史的態(tài)度嚴謹又認真,這也更加能說明郭沫若先生對于歷史方面的學問淵博?!拔乙矐阎鴼g欣鼓舞的心情,期待著史學界的研究工作會蓬蓬勃勃的展開起來,并期待著我自己的錯誤會有徹底清算的一天?!睆倪@里我可以知道,這本書里有郭沫若先生在史學的世界里探索、深入、學習、懷疑、糾正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從“周人根本在懷疑天,只是把天來利用著當成了一種工具,但是既已經(jīng)懷疑它,那么這種工具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在這兒周人的思想便更進了一步,提出了一個德字來。”里可以深深看出。而我,作為一個同為癡迷史學卻又對它的一切懵懂無知、但又急切想探索的人,我能感受到郭沫若先生當時的心理。
在沉醉于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的世界中已經(jīng)好一會了,不過展室窗外的天色好像又抹了一層灰色般變暗了些許,我知道應該回家了。我放下了書,卻未放下思考,我明白我的內心是喜歡這本書的。我覺得我自己對史學世界的癡迷又加深了一層。關于我的癡迷的原因,我認為可以用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自序中的一句話來解釋——古人說:“前塵不忘,后事之師?!闭J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
我同朋友相伴出了郭沫若先生的故居,踏上歸家之程。
我的肉身出了一棟宅子,我的靈魂向一個世界邁進了一步。
雪,在飄,我的思緒,不停。
【本文地址:http://www.zhuhaihb.com/zuowen/3062196.html】